美國人類學家安清(Anna Tsing)在其成名著《鑽石女王的王國》(In the Realm of the Diamond Queen)早已引用邊緣性來書寫南加里曼丹省的Meratus人。
再重申一次,我並沒有排除外國勢力介入的可能。因為美國在香港的利益以及對香港的態度,不會和其他地方相同。

再說美國,美國過去在其他地方援助顏色革命的歷史,使親政府人士的神經大為緊張。「幕後大台」論如果成立,則歷時三個月仍找不到實質證據實在令人可笑。分析一場政治危機的原因,與其專注於香港以外的地方,倒不如著眼於香港內部早就出現的多重危機。在這裡,我希望先回應一下在坊間流傳甚廣的外國勢力論,再談談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外國勢力 「收錢論」 第一種最廣為人知的外國勢力傳言,就是「收錢論」。簡單地通過美國在其他地方的所作所為,硬套於香港現況完全是漠視美國對港方針。
一如過去的政治風波,親政府人士以及中港官方不斷地指責「外國勢力」、「反華勢力」在示威活動背後指手畫腳,「幕後大台論」、「收錢論」、「煽動論」層出不窮。然而港英政府在歷經騷亂以後並沒有把政治責任推卸予外人,而是通過獨立調查委員會檢討自身的不足,並對症下藥地展開改革。如果父母相對比較嚴厲,你經常被父母嚴格教導或懲罰,就會形成一個強大的超我。
只是,儘管難題解決了,它卻經常出現在我夢中。並且,高考最重要,高中最煎熬。即,他害怕通不過考驗,不僅僅是害怕自己在生存競爭中被淘汰,也害怕得到懲罰,既是害怕再也得不到老師、家長或其他人的認可,也是害怕得到超我,亦即「內在父母」的懲罰。也就是說,這個人六歲前與父母的關係模式,決定了他的基本人格結構。
譬如,父親太忙,媽媽多病,父母都很愛你,而你則會以愛回報給父母,很小的時候就能主動去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然而,奇蹟發生了,我經過兩三年的艱苦努力,到最後成功地解決了難題,創造了一個學校史無前例的經典案例。

儘管以後我們走入社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考驗,但高中的考試焦慮仍然是我們所體驗過的最強烈的焦慮。譬如,M的夢中,再現了他在大學時的難關,而且他失敗了。那麼六歲前,父母對一個孩子的懲罰,就會被永遠根植於孩子的潛意識之中。每次夢到這一情境,我都會重新體會到當時極其無助和惶恐的感受。
我曾為準備這些考試感到特別焦慮。本我的鼓勵 強大的超我所引起的焦慮和懲罰,是考試夢的明顯含義。小時候我們容易擔心如何通過父母要求的那一關,到了高中則變成,如何通過高考這一關。超我的懲罰 佛洛伊德將人的人格結構分成三個部分:本我、超我和自我。
但它們也充分調動了本我的能量,最終幫助我們衝破了難關。這怎麼理解呢? 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做考試夢的人最終都會發現,儘管他在夢中沒有通過考試,但現實生活中,他其實已經通過了這些考試。

或者,父母儘管不嚴厲,但因一些特殊的原因,你很小的時候就主動約束自己,做得像一個小大人似的,也會形成一個強大的超我。這樣一個小大人會得到親朋好友的讚揚,大家都會誇你懂事。
這一關,既是現實的父母、老師和社會對我們的考驗,也是「內在父母」或超我對我們的考驗。本我渴望為所欲為,而超我則控制本我,自我則有著協調超我和本我的功能。這種焦慮深入到潛意識中,最終替代了小時候被父母考驗時的焦慮,成了一種標誌性的焦慮。做考試夢的時候,多數是因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遇到了考驗,這種現實的考驗喚起了我們內心深處的焦慮。就是說,應聘這一現實考驗帶來的焦慮,進入夢中就化成了曾經的考試焦慮。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六歲後人格就基本定形,以後可以改變,但難度很高。
國外一些心理學家也發現了這一點,一位心理學家寫道:「我從來沒有通過法醫學的期終考試,但我在夢中從未為這件事操心過。不過,這還不是考試夢的最關鍵資訊,最關鍵的資訊其實是本我的鼓勵,或者說,是本我對超我的反抗。
這樣一來,你很小的時候就成了一個「小大人」。分析 考試夢是一種常見的夢。
一旦我們再次遭遇考驗,高中時的考試焦慮就會在夢中重現。不管什麼原因,只要一個人擁有強大的超我,就很容易在面臨考驗時感受到焦慮。
這是他的夢最基本的含義。」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而幼小的他,則被他內化為「內在小孩」。對於這個人格結構,還可以有更直觀的理解,即將本我視為一個人的「內在小孩」,而將超我視為其「內在父母」
我想,那段記憶應該是在我九個月大左右,我當時肯定還是嬰兒。她說,每個人的最早記憶,年齡各異,而且差異很大,從快滿一歲到九歲不等。
」 我問鮑伯是否見過普萊斯。你有一次痛苦的經驗後,下次又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你會回想起過往的記憶,擔心歷史再度重演。
」 「怎麼說?」 「光是記得所有的細節及犯錯時的感覺,就會讓你心想:『天啊,我不想在類似情況下再吃一次苦頭了。只不過,當時她把我倒掛在樓下洗手間的水槽上方,那次我的百日咳特別嚴重,她想藉此幫我清通呼吸道。
當他做相反的實驗時——使用化療藥物來減緩神經元的生長——這些幼鼠的記憶比一般幼鼠更多。佛洛伊德當然是把它歸咎於成年人壓抑童年初期那些羞於想起的性幻想——這個理論後來已經遭到質疑。他說:「沒有,但據我所知,她的記憶似乎令她筋疲力竭。為什麼我們會有「幼年經驗失憶」,目前已經有人提出幾種理論。
』不過,多數時候,糟糕的日子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糟糕,所以我不會沉溺在那些痛苦記憶中,我喜歡活在當下。她曾寫過,腦中不斷湧現的記憶一直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
」 「你在開玩笑吧?」 他笑著說:「我常拿這件事開玩笑,但我覺得這是真的,因為我記得她臉上帶著滿足的表情。另一種理論是說,嬰幼兒時期缺乏自我知覺和語言技能。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我不記得自己有沒有關掉燒開水的瓦斯:如果你經常做某件事,你對那件事的記憶會融合在一起。她記得有幾次她不得不把手指伸進我的喉嚨,摳出濃痰──那時我兩歲半。